图1中的奶奶在给孙孙讲;
我们那时过年大人是不发过年钱的,初一能有汤圆吃,能有新衣服穿就是高兴得不得了的事了,要想有零花钱,吃了汤圆就跟大人们或居民点同学去,告花岩(红光桥)河边的菜厂穿菜头。
不过河边的风吹起是很冷哟,大个小个的青菜头抱着剥皮是很冰手的哟,就是戴上手套,那剥皮的菜浆也会浸湿手套把手冻僵冻木痛的哟。
只不过,捡来那些断竹丝、断藤条生起火来,伸出手烤起起还是挺暖和的,烤得黄焦焦的馒头吃起还是挺香的哟。
奶奶又听奶奶的奶奶讲;
据原涪陵州志《涪州志》记载: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,涪陵县城郊(现涪陵城区洗墨路)商人一一邱寿安,将涪陵青菜头“风干脱水”加盐腌制,经木榨压除去卤水(盐水),拌上香料,装入陶坛,密封存放,当年送一坛在湖北宜昌开“荣生昌”酱园店的弟弟邱汉章,邱汉章在一次宴会上将哥哥邱寿安送与的榨菜让客人品尝,客人们倍觉可囗,其风味“嫩、脆、鲜、香”,为其他任何咸菜所不及,争相订货。
1899年,邱寿安专设作坊加工,扩大生产,并按其加工工艺过禾程将其命名为“榨菜”(意即“经盐腌制过的咸菜”)。“榨菜”一词从此诞生,这就是“涪陵榨菜”名字的来历。
涪陵榨菜从诞生至清宣统元年(1910年)的10余年间,一直为邱家独生产经营,直到宣统二年(1910年),其生产工艺才被泄漏并迅速传开,后逐渐形成一大行业,历久不衰。
在榨菜商业加工之初,是将菜头挂在屋檐下、屋外的树枝上或树间牵扯的绳索上,由于加工量增大,有人开始在长江边搭菜架晾菜,此法一直沿用至今……
河边菜架这一壮观的风景,九十年代后就不见了。
还好如今两江广场把这历史风景,用铜雕组合记录了下来。








感谢设计者的创意